我是南京大屠殺中的一條“漏網之魚”
淮安新聞網訊幼時的我,是南京大屠殺中的一條‘漏網之魚’!12月6日,剛走進位于漣水縣城的卜承忠老人家里,他便指著手中的一幅畫,情緒激動地對對記者說。老人手中的畫,名字就叫“漏網之魚”,只見一個院落中,跪著六個人,五個日本兵拿槍指著,北側的屋子里,門后有漏網之魚這就是卜承忠老人。這幅畫,是老人在今年請縣城一家復印社老板,根據自己的草圖畫作而成的。連同這幅畫,卜承忠用鋼筆一字一劃寫成一本回憶錄。在這本回憶錄中,有著卜承忠在南京淪陷后的悲慘往事。
■一扇木門庇佑,4歲幼童得以幸存
1933年,卜承忠出生在南京紫竹林,一歲時,因父母離婚,年幼的卜承忠不得不與母親居住到位于南京市黃鸝巷4號的外婆家。南京沒有淪陷前,外婆家靠手工織布維持生活,母親在一家開食品店的德籍猶太人家做傭人,生活雖不富足,“但衣食無憂,一家人過得平平靜靜。”卜承忠告訴記者。
然而,很快平靜就被打破了。1937年南京淪陷前,母親雇主家女主人說全家要到香港度假,讓母親同去照顧日常起居!捌鋵崙撌撬麄兲崆暗玫搅讼ⅲハ愀郾茈y,又怕我媽不去,就用度假來欺騙我媽!辈烦兄一貞浿,母親走后不久,南京淪陷。
此時,外婆家院子里原先住的四戶人家也有兩戶外出避難。一天上午10點多,外婆將只有4歲半的卜承忠寄放在鄰居家,出門去尋找難民營具體位置。之后不久,一群日本兵推開外婆家院門,沖了進來。
“院內的日本兵一陣嘰哩哇啦后,鄰居家六口人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地拉開房間木門,魚貫而出!崩先苏酒饋砩,拉開自家的房門,模仿起當時的場景,“門就這樣被拉開了,我正好就被這半開的門擋在了門后面。”
老人說,當鄰居看到這個情景后,就悄悄地示意他躲在門后面,不要出來。透過木板門與門框之間的縫隙,卜承忠看到,鄰居一家六口全被要求跪在地上。
“我躲在門后,全身顫抖,想哭又不敢哭,只想著奶奶快點回來!崩先说那榫w已經完全陷入了回憶之中,全身顫抖著,“當時其它的事情,我都已經不記得了,只記得當我從驚恐中醒來時,已經在外婆的背上!
那時的情景,卜承忠只記得了這些。至于院內是否有鄰居家六口人的尸體,還是他們被日本兵帶走了什么的,卜承忠已不記得了,“反正后來再也沒有見過他們!
■剛出難民營,就聽聞舅舅的死訊
外婆背著卜承忠躲進了位于南京神學院的國際難民營里。“一住就是好幾天,每天只有一碗稀飯!辈烦兄艺f,在難民營里奶奶不停地打聽著舅舅卜家有的下落,然而一無所獲。
外面慢慢平靜下來后,奶奶帶著卜承忠回到黃鸝巷4號的家中。剛進家門沒多久,舅舅的噩耗傳來了,是隔壁一個姓馬的老漢說的。馬老漢告訴奶孫倆,兩三天前馬老漢躲在莫愁路和漢中路交叉口的一個角落里,看到了一隊日本兵押著一群中國人,向漢中門方向走,卜家有就在這群中國人中間!爱斈隄h中門外就是日本兵殺害中國人的一個屠宰場。”卜承忠含著淚說,日本兵抓住青壯年的中國人,會把他們捆著押到漢中門外,用機槍掃射。后經證實,舅舅卜家友與其他遇難同胞被日本兵在漢中門外集體屠殺。
“后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收集遇難者名單,南京姨娘家的表弟來信告訴我,我就把舅舅的名字報了上去,F在哭墻上就有舅舅卜家有的名字,提供人就是我!辈烦兄依先祟澛曊f,舅舅是外婆家唯一的男丁,舅舅遇難后,年邁的外婆悲痛不已,慰藉無果。在湖南路丁家橋附近一寺廟方丈的建議下,兩位姨母將卜承忠過繼給舅舅家,方丈還給他取名卜承宗,取義祖宗傳承、不忘祖宗之意,后來讀書時,老師又將其該名卜承忠。
盡管如此,但外婆仍悲傷不止,終因思子成疾撒手人寰,卜承忠不得不由兩個姨母輪流收養(yǎng)。國破家亡,兩姨母家生活極度困難,因受驚嚇與營養(yǎng)不良,幼小的卜承忠時常鬧病。姨母害怕卜承忠有個閃失不好向妹妹交待,便多次寫信給其母親。
■被日本娃欺負,卜承忠想用油瓶還擊
不久,香港淪陷,那位德籍猶太人又到上海開食品店,因牽掛家人,母親多次向雇主家辭工,都被極力挽留,還提出可以讓母親將卜承忠接到上海。想到自己只是仆人身份,母親謝絕了,在沒有驚動雇主家人的情況下,回到已破敗不堪的南京黃鸝巷4號的家。
為了撫養(yǎng)年幼的卜承忠,母親重新操起小時候就會的紡紗、搖錠,不久在湖南路高門樓法國大使館再次找到一份工作仆人,卜承忠也開始上學了。
在大使館工作時,母子倆被安排住在大使館廚房旁邊的一間儲藏室。一天中午,母親讓卜承忠去打醬油。他拿著油瓶沿著湖南路走向丁家橋,在丁家橋鐵路道口附近,路上人煙稀少,他突然被一個與他年紀相仿的男孩狠狠地推了一把?吹竭@個男孩背的是雙肩式書包,而非南京學生的挎肩式,卜承忠意識到這是一個日本學生娃。
想起遇害的舅舅,想起外婆,想起幾年顛沛流離的生活,“我想掄起手中的油瓶向那個日本學生娃頭上砸去!被貞浿,卜承忠掄起了右手比劃著,“油瓶還沒有掄起來,兩個中國大人走了過來推了我一把,我這才意識到并不是逞強的時候,迅速離開了。”
直到母親去世,卜承忠也沒有把路遇日本學生娃的事告訴母親,“怕母親擔憂!辈烦兄议L嘆一聲,“要不是兩位中國大人的暗中護衛(wèi)、解圍,還不知道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!
■漣水工作收獲愛情
妻子也是南京淪陷傷心人
1954年,從南京醫(yī)校畢業(yè)后,卜承忠作為首屆畢業(yè)生主動要求到漣水參加工作,高溝衛(wèi)生院、梁岔衛(wèi)生院……在農村基層衛(wèi)生院工作25年后,1981年,他被抽調到漣水縣城籌建漣水縣機關門診(現在的機關醫(yī)院),籌建完后他便留在縣城工作至退休。
在南京醫(yī)校畢業(yè)生60周年聚會時,應同學之邀,卜承忠準備寫一份回憶錄。原想簡簡單單寫一點,但提起筆便思緒萬千,不會用電腦的他僅用幾個月時間就洋洋灑灑手寫了數萬字。今年8月份,一本《炎黃子孫 多災多難 漏網之魚 草根雜談》的回憶錄終于裝訂成冊。在回憶錄里,他如此描述他與夫人:沖破骨肉分離之網與大屠殺的漏網之魚。
夫人與他一樣,同是南京人,同樣經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,在舉家避難途中,家人差點將夫人送人。解放后,夫人也學醫(yī),同樣被分配到漣水工作,相同的經歷讓兩人的心漸漸走到一起。夫人去世后,他在南京為兩人買了墓穴,現在想夫人時,他會去那里祭拜。想起舅舅時,會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哭墻憑吊。(記者 何劍峰 通訊員 李衛(wèi)兵 實習生 袁一夫)
來源:淮安新聞網、淮安日報社,淮安114網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聞,淮安新聞網,淮水安瀾新聞,淮安陽光紀檢新聞,淮安民生新聞。
下一篇:重磅!離寧無需核酸檢測證明!南京調整離寧抵寧人員健康管理措施!
最新信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