欽工肉圓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李忠良:好吃的秘訣在“好料+良心”
“欽工肉圓撂過墻,拾起還是圓又光。掉在地上跳幾跳,吃到嘴里嫩又香。”千年古運河沿岸的欽工鎮(zhèn),有一種因水而生、傳承百年的美味——欽工肉圓,脆、嫩、爽、滑,咬一口,勁道Q彈,肉香濃郁。
李忠良,江蘇省級非遺項目欽工肉圓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。凌晨4點,天還未亮,他已趕到菜市場,為制作肉圓精選原料,“必須是農戶家養(yǎng)的土黑豬后腿肉,不早起,搶不到。”宰殺不到一小時,還帶著溫熱的豬肉,擺上砧板,李忠良刀法嫻熟,三兩下便挑去肥肉和筋絡。
刀挑只是前奏,棒錘才是重頭戲。有別于機器絞肉,李忠良家的肉圓,是用兩根各重1.5公斤的鐵棒捶打出來的,“要一氣呵成,必須15分鐘內打出來,否則肉長時間接觸空氣,會氧化變壞。其間,還要不斷去掉細小的筋絡,加入鹽、淀粉,增加黏性!苯(jīng)過一次次捶打,一塊塊瘦肉,慢慢變成黏性極強的肉泥,醒制一夜后,再擠成肉圓下到溫水鍋里,文火養(yǎng)一個小時,才算大功告成。在此過程中,捶打的次數(shù)、用料的配比,全憑經(jīng)驗,“做肉圓要敏感,眼看、鼻聞、手摸,就能知道肉泥是不是符合要求。”
李忠良的手藝是祖?zhèn)鞯摹?jù)《淮安文史》記載,清咸豐年間,李家肉醬鋪的欽工肉圓就頗負盛名,趕上集市,更是供不應求。此后,李家肉圓代代相傳,到李忠良已是第五代,“我從小就和父親學,最難的是錘肉,那時候力氣小,只能兩手拿著一根鐵棒練,也喊過苦,但我父親說,吃不了這份苦就做不出肉圓香!
1996年,在學校餐廳當廚師的李忠良,在欽工中學旁開了第一家肉圓店!伴_業(yè)第一天,連招牌都沒有,就用粉筆在小黑板上寫了‘李家肉圓’幾個字,結果只賣出5斤!辈贿^,靠著過硬的品質,李忠良的肉圓很快打出名氣,買的人一度排起長龍。家傳手藝,得到市場認可,李忠良一發(fā)不可收,用祖先“李三吉”的名字注冊了商標,成立了公司,陸續(xù)開了多家肉圓專賣店,并涉足電商。“現(xiàn)在,每天要用幾百斤豬肉,春節(jié)期間,一天要用1000多斤!
2015年,李忠良家的欽工肉圓店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生產(chǎn)性保護示范基地,“我有義務傳承欽工肉圓這項非遺技藝!庇谑,一個總面積600多平方米的欽工肉圓制作技藝展示館悄然誕生。“這里集傳承、展示、研究、創(chuàng)新、教學、品鑒等功能于一體,免費開放供游客參觀學習,總共花了800多萬元,這么多年賣肉圓掙的錢,都用在這上面了!崩钪伊夹χf。
傳承非遺技藝,推廣淮揚美食,李忠良投入金錢,更投入精力。江蘇衛(wèi)視《味道》節(jié)目、淮安食博會、惠山美食節(jié)……熒屏上、展廳中,總能看見他忙碌的身影!瓣P于整合市場、提升欽工肉圓產(chǎn)量,助推非遺美食縱深發(fā)展的建議”“關于職業(yè)學校開設淮揚菜教學課程的建議”“關于加強餐飲業(yè)專業(yè)人才培育的建議”……為淮安建設“世界美食之都”,他四處走訪調研淮揚名菜的發(fā)展現(xiàn)狀,提出了很多針對性的建議。
如今,李忠良擁有江蘇省鄉(xiāng)土人才“三帶”能手、中國烹飪大師、大運河非遺美食傳播大使等多個頭銜,但最讓他自豪的是在江蘇省食品藥品職業(yè)技術學院、淮安技師學院等學校當烹飪老師。授課時,學生常問他,“欽工肉圓好吃的秘訣是什么?”李忠良答:“六個字:選好料,講良心!”
■融媒體記者 王 舒,通 訊 員 黃志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