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運河、對話運河、呵護運河——訪淮安社科人物、淮陰師范學院教授李德楠
“我與運河有著不解之緣!睂搓帋煼秾W院教授李德楠來說,大運河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(chǎn),它凝聚著中國智慧,堪稱“流動的文化”。如果以其碩士論文《明代徐州洪呂梁洪的歷史考察》撰寫為標志,李德楠從事運河領域研究已有20個年頭。
幼時的李德楠喜歡聽歷史故事。從歷史老師到考取明清史方向的碩士、博士、博士后,他對黃河、運河的關注越來越全面。
“作為一名地方院校的研究者,要立足地方、服務地方,多關注地方歷史與文化。”李德楠到淮安工作后,淮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讓他如獲至寶,著手以淮安為中心研究黃、淮、運、湖的復雜系統(tǒng),已完成教育部后期資助項目“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黃河水文與運河漕運”和省社科基金項目“明代以來洪澤湖歸江入海格局的演變與蘇北地域社會”,目前正在進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。
“運河是一個大課堂,需要實地考察走訪才能了解其中的故事。”李德楠表示。20年間,李德楠進行過大大小小的運河考察不下幾十次。2009年,李德楠在《光明日報》發(fā)表了《中國運河文化遺產(chǎn)及其保護》一文,提出“加強運河文化研究及其保護,既是大運河申遺的迫切需要,也是運河區(qū)域經(jīng)濟文化建設的內(nèi)在要求!崩畹麻J為,淮安現(xiàn)存的水工遺產(chǎn)多,有特色、有內(nèi)涵、有故事。要做好對運河文化的保護,要著重講好“南船北馬舍舟登陸”“水漫泗州城”“九牛二虎一只雞”等故事,這些鮮活的故事還原了運河淮安段的歷史發(fā)展進程,豐富其文化內(nèi)涵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新時代,淮安應深入挖掘水工文化的內(nèi)涵,講好獨具特色的運河故事,建設好大運河百里畫廊。要讓運河文化歷久彌新,僅靠專家學者努力是不夠的,要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,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、傳承。
20年彈指一揮間。當年騎著自行車走運河的青年,如今始終堅守在學術研究一線,熱愛運河、研究運河。近年來,李德楠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、省部級課題4項,出版專著4部,發(fā)表論文70余篇,先后被評為淮安市“533英才工程”拔尖人才培養(yǎng)對象、江蘇省高!扒嗨{工程”中青年學術帶頭人、江蘇省“紫金文化英才”培養(yǎng)對象等。運河研究有著廣闊的天地,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時代背景下,像流淌千年的運河一樣,學者們對運河的研究永不止步。
■融媒體記者 李 蓉
上一篇:砥礪奮進謀發(fā)展、合力攻堅譜新篇——訪淮安區(qū)衛(wèi)健委黨委書記、主任侯衛(wèi)東
下一篇:“三心”輝映 共筑“匠心”——訪淮安社科人物、市政協(xié)二級巡視員朱潔
最新信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