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運鐸和他的兵工廠
淮安日報訊:5月28日,記者跟隨金湖縣金南鎮(zhèn)副鎮(zhèn)長吳秋實,來到“紅色金南”人民兵工精神館,追溯吳運鐸和他的兵工廠的點點滴滴,緬懷革命先烈,追尋紅色印記。
1941年秋,新四軍軍部決定抽調一批骨干,為二師建立兵工廠,這副重擔落到了吳運鐸和他的幾名戰(zhàn)友肩上。時任二師副師長羅炳輝交給吳運鐸的任務是,建立一個年產(chǎn)60萬發(fā)子彈的工廠。1941年9月29日,吳運鐸帶著7名技工來到師部修械廠所在地——高郵縣金溝區(qū)平安鄉(xiāng)的小朱莊(今金湖縣金南鎮(zhèn)福壽村),修械廠借用的兩間草房成了建廠基地。
從三河里搜尋打撈出一批急需的鋼材,軍工部又想方設法送來皮帶車床、皮帶鉆床、牛頭刨床各一臺,一下子有了這么多家當,吳運鐸他們喜笑顏開。在征得住持日光和尚同意后,子彈廠建到了仙墩廟。在大雄寶殿里安裝起機床,建立起機械加工車間;在廟門外搭了席棚,砌了打鐵爐,支起風箱、鐵砧,算是鍛工車間,還建起了一個木型車間。
接下來,吳運鐸開始了他的子彈設計。當時他連最簡單的設計工具都沒有,就自己動手制作。制圖用的丁字尺、三角板,他自己用木片釘,繪圖板則是在一塊木板上鋪上一張白紙。首先設計的是子彈廠的心臟設備——沖壓子彈的大沖床。根據(jù)當時的條件,吳運鐸設計出一種螺旋沖床,既以人力作動力,又便于拆裝轉移。這種沖床的核心部件是一根又粗又長的螺旋桿,有半噸重,還必須加工成中間粗、兩頭細的形狀。他們沒有起重機,更沒有大型鍛壓設備,只有打鐵的鐵錘。怎么辦?只有用笨辦法加工:在屋外的空地上,臨時砌一座大爐,支起風箱,又在爐旁安上鐵砧,四周搭起一人多高的木架,上面鋪層木板,又在旁邊安裝了滑輪車。螺旋桿的中段在爐上燒紅了,就用滑輪車拖到鐵砧邊豎起來。沒有加工螺紋的銑床,吳運鐸就和鉗工們一起硬是用鋼鑿一下一下地鑿出來,鑿得大家兩手都起了血泡。
正是憑著一雙手,吳運鐸和戰(zhàn)友們相繼制成了生產(chǎn)子彈的所有工具和機床,年產(chǎn)60萬發(fā)子彈的子彈廠就這樣誕生了。
子彈廠建成不久,二師軍工部便下達了研制迫擊炮彈的任務。吳運鐸從來沒有造過炮彈,只好走仿制的路子,找來各種未爆炸的炮彈,拆下一個個零件,并把彈殼、彈尾、信管鋸開,反復揣摩,搞清每個零件的構造與作用,以掌握其構造原理與制造技術。不久,他根據(jù)自己的理解,按照子彈廠現(xiàn)有條件,設計出迫擊炮彈圖樣,經(jīng)過三次試驗,終于獲得成功。
在敵后游擊戰(zhàn)爭中,地雷輕便靈巧,易于使用,殺傷力又大,軍工部向吳運鐸下達研制各種地雷的任務。經(jīng)過他努力鉆研、幾經(jīng)周折,先后研制出定時地雷、腳踏地雷、拉火地雷等。1943年,他又成功研制了槍榴彈。次年初,日偽軍對淮南抗日根據(jù)地發(fā)起大規(guī)!皰呤帯保⒌教帢嬛锉。為了削平林立的敵碉堡群,二師師部決定研制用于攻堅的平射炮,軍工部著手籌建炮廠,由吳運鐸負責主持整個設計和制造工作。他不負所望研制成功,到同年秋天共造出36門平射炮和大批炮彈。吳運鐸設計制造的大炮在前線大顯神威,將日偽軍精心構筑的堅固碉堡一一摧毀。根據(jù)實戰(zhàn)情況,他又不斷加以改進,炮口口徑由36毫米增加到42毫米,射程提高到4000米,為取得人民戰(zhàn)爭的勝利發(fā)揮了重大作用。
研制武器彈藥,時時伴隨著生命危險。吳運鐸3次身負重傷,但他以鋼鐵般的意志,一次次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來,又頑強地回到戰(zhàn)斗崗位。
1941年的一天黃昏,二師軍工部要求修復一批廢迫擊炮彈。吳運鐸立即帶人為廢炮彈除銹、填藥、安裝彈尾、尾管、引信,可是沒有引火的炸藥——雷汞。在從廢舊雷管里挖取雷汞時,意外發(fā)生了。一聲巨響,雷管在吳運鐸的左手上爆炸了。
爆炸聲驚動了車間里所有的工人,大家立即涌進吳運鐸的房間。只見他已成了一個“血人”,左手4個手指被炸飛,鮮血直流;左腿膝蓋炸有碗口大的傷,膝蓋骨暴露在傷口外,血順著褲管口往外流;左眼血肉模糊。工人們趕忙抬起他直奔附近的三分所醫(yī)院。
這是吳運鐸第二次負傷。他昏迷不醒,生命垂危。有時,他猛地從病床上跳下來,揮舞纏滿繃帶的胳膊,想往大門外跑,還大喊:“前方等著要炮彈啦!”剛一著地又重重摔倒,昏了過去。護士們含著眼淚將他抬上病床。有時,他突然用右手使勁撕開包扎傷口的繃帶,一邊撕一邊叫:“為什么把我的手捆起來呀!不好干活啦!”傷口被撕得鮮血淋漓,喊叫中他又昏了過去。護士們只得輪流守在他的病床邊。大家背地里都在悄悄流淚,為他的生命擔憂。
10多天后,吳運鐸奇跡般地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來。由于傷勢太重,加上醫(yī)院條件差,吳運鐸的傷口遲遲未能愈合。但他急著回子彈廠,拄著拐棍成天纏著院長要求出院。院長沒有辦法,最后約定每兩天去附近醫(yī)院換一次藥。出院那天,他脖子上掛個三角巾,吊起左手,找根竹竿當拐杖,咬著牙走了20多里路,頑強地回到戰(zhàn)斗崗位。
1947年,吳運鐸擔任大連聯(lián)合兵工企業(yè)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兼引信廠廠長。在一次試驗中,炮彈爆炸,他第3次倒在血泊中,左手腕、右腳均被炸斷,右眼又被崩進一塊彈片,終日躺在床上不能動彈。他以頑強的毅力,又一次從死神手里掙扎出來。
■融媒體記者 金義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