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市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其他地區(qū)無須注冊,完全免費,只要2步,立即發(fā)布信息
首頁 > 淮安文史 > 兩任帝師丁士美

兩任帝師丁士美

發(fā)布時間: 2021-05-23 10:22  關注度:3884評 論  轉 發(fā)  收 藏  打 印
導讀:丁士美(1521—1577年),字邦彥,號后溪,明代南直隸淮安府清河縣(今淮安市淮陰區(qū))人,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高中狀元,授翰林院修撰,參與重錄《永樂大典》,兢兢業(yè)業(yè),文采斐揚。

丁士美(1521—1577年),字邦彥,號后溪,明代南直隸淮安府清河縣(今淮安市淮陰區(qū))人,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高中狀元,授翰林院修撰,參與重錄《永樂大典》,兢兢業(yè)業(yè),文采斐揚。

000.jpg

隆慶元年(1567年),明穆宗隆慶皇帝重開經筵日講,任命了一批朝廷的文臣充任經筵官,即在經筵上為皇帝上課的“帝師”,其中丁士美便躋身其中。隆慶元年四月癸巳日上諭曰:“今將以四月二十二日御經筵,命爾希忠、階知經筵事,春芳、樸、拱、以勤、居正同知經筵事,詹事府掌府事、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趙貞吉、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林樹聲、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潘晟、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殷士儋、國子監(jiān)祭酒林燫、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呂調陽、翰林院侍讀呂旻、王希烈,修撰諸大綬、丁士美、編修孫鋌、張四維、林士章、陳棟充經筵官,階、春芳、樸、拱、以勤、居正并晟、士儋、大綬、四維日侍講讀�!�

由此可知,隆慶皇帝選擇為自己授課的“帝師”以朝廷勛貴和重臣領銜,而骨干都是當朝翰林院有職務的文臣,其中不乏歷經嘉靖、隆慶、萬歷三朝的政壇風云人物。知經筵事(主要領導)為靖難功臣朱能玄孫,襲爵成國公的朱希忠;另一位為時任內閣首輔、建極殿大學士徐階。同知經筵事(分管領導)有當時的武英殿大學士李春芳、武英殿大學士郭樸、文淵閣大學士高拱、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陳以勤、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張居正。具體負責教學的老師有:詹事府掌府事、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趙貞吉、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林樹聲、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潘晟、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殷士儋、國子監(jiān)祭酒林燫、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呂調陽、翰林院侍讀呂旻、王希烈,修撰諸大綬、丁士美、編修孫鋌、張四維、林士章、陳棟等十四人。

丁士美初任“帝師”后七日,隆慶元年四月庚子日,隆慶皇帝“以重錄《永樂大典》成”,賞參與重錄的有功人員,其中加“修撰丁士美右春坊、右諭德,各兼侍讀”,并“加俸一級”。其后隆慶一朝,丁士美一直當仁不讓名列經筵日講官之列。如隆慶四年正月壬辰日,隆慶皇帝再次下詔強調“以右春坊右諭德丁士美充日講官”。

隆慶六年(1572年)五月二十五日,隆慶皇帝病篤,召見內閣首輔高拱、內閣次輔兼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、文淵閣大學士高儀至乾清宮口述遺詔,以太子朱翊鈞托付于三位重臣。次日,隆慶皇帝駕崩。即位的朱翊鈞即明神宗萬歷皇帝,當時年僅十歲。是年六月,張居正聯(lián)合萬歷皇帝生母李太后、司禮監(jiān)秉筆太監(jiān)馮保罷免內閣首輔高拱,大學士高儀旋病卒,張居正終于成為內閣首輔,晉中極殿大學士,總攬朝政。

小皇帝朱翊鈞幼沖登基,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同時,也為幼年萬歷皇帝的教育殫精竭慮。隆慶六年(1572年)四月隆慶皇帝去世前,時任太常寺卿管國子監(jiān)祭酒事的丁士美,便以原官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的身份擔任東宮侍班官,參與到儲君教育中去。隆慶六年八月,張居正“命東宮講讀官馬自強、陶大臨、陳經邦、何雒文、沈鯉,侍班官丁士美并為日講官,馬繼文、徐繼申仍為侍書官�!钡搅巳f歷元年正月辛卯日,大學士張居正等正式重開經筵,以萬歷皇帝的名義下詔“命成國公朱希忠、大學士張居正知經筵,大學士呂調陽同知經筵,侍郎等官陶大臨、王希烈、汪鏜、丁士美、申時行、王錫爵、陳經邦、何雒文、沈鯉、許國、沉淵、陳思育為講官,羅萬化、王家屏、陳于陛、徐顯卿、張位、韓世能、林偕春、成憲為展書官,兩房各官周維藩、吳自成、章子誼、馬繼文、徐繼申、黎民表、劉大武、成楫為寫講章官,并起止駙馬都尉許從誠為侍衛(wèi)官,彰武伯楊炳及六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寺各掌印官一員為侍班官,給事中、監(jiān)察御史各二員為侍儀官,錦衣衛(wèi)、鴻臚寺各堂上官一員、鳴贊序班共八員為執(zhí)事官�!笨芍f歷皇帝的帝學教育班子規(guī)模比隆慶皇帝更大。領導班子中知經筵官兩人、同知經筵官一人。主要教師有講官十二人,展書官八人、寫講章官八人,編寫教材、課堂講授、教務管理均有一套專門班子。其他侍衛(wèi)官員有衛(wèi)官一人、侍班官十人、侍儀官四人、執(zhí)事官十人。

其后,丁士美歷任禮部左侍郎、吏部右侍郎,同時兼任翰林院侍讀學士,作為經筵日講官為皇帝上課。丁士美逐漸成為張居正所信任、小皇帝所親近的大臣,在萬歷三年(1575年)三月受命“輪流赴史館記注起居”,承擔萬歷初年皇帝宮廷活動的記錄重任,同月升為吏部左侍郎。然而,丁士美為萬歷皇帝“帝師”的政治生涯卻只持續(xù)有三年多時間。萬歷三年六月,丁士美父親丁儒去世,按制度他要回家“丁憂”守孝三年。據《明神宗實錄》載,同年七月,“日講官丁士美以憂去,以經筵展書官修撰王家屏補之”。兩年后,在老家清河縣丁憂的丁士美病卒�!睹魃褡趯嶄洝份d萬歷五年(1577年)八月,“原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丁士美卒。士美,清河人,嘉靖己未進士第一人,授修撰,歷升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,充經筵講官,已改吏部右侍郎,至是卒,贈吏部尚書,以講讀效勞予祭葬,如例謚文恪”。

萬歷二年(1574年)三月二十六(辛丑)日,萬歷小皇帝一口氣書五幅“責難陳善”分賜五人,其中就有丁士美。萬歷小皇帝還先后多次賜予丁士美銀兩及纻絲、綾符艾葉、紫金錠藥等御用物品,以示尊師重教之義。到萬歷三年下半年時,除了萬歷小皇帝敬畏有加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外,得到皇帝賜予書法條幅和金銀扇藥等御用品最為頻繁的,除了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呂調陽外,就丁士美排得上了。若不是天不永年,丁士美很可能躋身萬歷朝權力核心圈,在張居正改革和萬歷親政后的政壇上有一番更大的作為。

狀元丁士美歷任隆慶、萬歷兩位皇帝的經筵日講官,可謂“兩朝帝師”,見證著我國古代帝學教育的一段重要時期。丁士美以他的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獲得萬歷皇帝的認可,被皇帝書賜“責難陳善”條幅和金銀扇藥等御用品,也是明史上的一段佳話,流芳后世。

(本文作者:羅 志;來源:淮海晚報)

聲明:淮安114網(svartography.com)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新聞網站,淮安114網不生產、不制造新聞,僅為淮安本地網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。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!
微信关注淮安114网
获取更多便民信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