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譜收錄“新家訓”,凝聚人心奔小康——淮安區(qū)流均鎮(zhèn)合心村村民編纂《王氏宗譜》
淮安日報訊:“赤誠愛國、國興家旺、廉潔自律、遵紀守法、務實敬業(yè)……”淮安區(qū)流均鎮(zhèn)合心村村民王登洪與族人花了十余年精力編纂的新《王氏宗譜》,收錄了“新家訓”,增強了家族的凝聚力、向心力,激勵家族成員同奔小康。
苦盡甘來笑開顏
“清朝乾隆年間,我們王氏十八世祖及其兄弟三人從寶應遷居到淮安流均溪河口。”日前,75歲的王登洪指著家門口的溪河兩岸說,200多年前,這里還是一片荒灘。王登洪的祖輩均在此勤勞耕種,并繁衍生息下來,漸漸成為當?shù)匾粋大家族,后來這里被人們稱為“王家墩”。
王登洪13歲那年考上初中,但要自帶糧食去上學。當時,地勢低洼的合心村只能種植一季水稻,畝產(chǎn)只有兩三百斤。“人均只有6分田,家里糧食只夠吃兩三個月!蓖醯呛闊o奈地說,家里沒錢沒糧食,他只好輟學,跟著父親撐小木船跑運輸維持生活。
因為讀過書有文化,王登洪19歲時成為生產(chǎn)隊保管員,一年后,又當上生產(chǎn)隊會計!拔邑撠熡浌し郑粋勞動力一年最多只能掙三四百元!蓖醯呛檎f,那時日子過得很艱苦。
改革開放后,合心村分田到戶。在種好幾畝田的同時,他和其他村民一起用蒲草編織蒲包。“那時蒲包用來裝蘋果、梨子等水果,市場需求量很大。當時,人口多的人家,靠編織蒲包就成了萬元戶!蓖醯呛榛貞浾f。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合心村一些農(nóng)戶還憑借水陸交通的便捷條件,靠水陸運輸和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等走上致富路。王登洪家的小木船也換成了400多噸的機動船,并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。
隨著水利設施的建設,再加上農(nóng)業(yè)機械化的推廣,合心村的農(nóng)業(yè)也逐漸發(fā)展起來,地里可以種植一稻一麥!把雌谙略俅蟮挠暌膊换帕,水泵一開,水就抽走了。收割時,收割機一響,糧食就進倉了。水稻加麥子,糧食畝產(chǎn)量增加了好多倍!”后來又到鎮(zhèn)農(nóng)技站工作的王登洪開心地說,他們這一輩人真正體會到了苦盡甘來的深刻意義。
盛世太平修宗譜
子女們長大后都有了自己的事業(yè),退休后的王登洪每天除了練練書法外,還喜歡看看書,特別是一些古典書籍。
2002年的一天,家族里的一位長輩找到王登洪等人,希望他們編纂宗譜。王氏家族原先有傳承下來的舊宗譜,但時隔多年好多資料已嚴重缺失!白谧V、家史記載一個家族的風雨變遷,改革開放后,王氏家族亦受益匪淺,家族成員在祖國各地奔波,就是為讓這個大家庭在奔小康的大道上把日子過得更好。所以,我們應該把祖輩們留下的宗譜繼續(xù)編纂好!蓖醯呛檎f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傳承和發(fā)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為此,他欣然承擔起執(zhí)筆編纂宗譜的重任。
由于舊宗譜資料嚴重缺失,此次編纂宗譜的難度可想而知。王登洪和族人想方設法、耐心細致地從民間收集資料。此外,他們對原來一直沿用的修譜方法與標準也作了一些更改與調整,如編寫“新家訓”、載入女性等。
十年間,王登洪手抄了一張又一張家譜,堆起的稿紙一摞又一摞……2012年,《王氏宗譜》基本編纂完成!敖ㄗ谧V乃太平盛世之舉、社會風尚之使然,改革開放以來,政通人和,百業(yè)俱興,欣逢盛世……”新宗譜中這樣寫道。王登洪說,新宗譜的編纂既完成了前輩傳承的事業(yè),也啟迪后輩不負時代使命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。
■融媒體記者 劉 權 通訊員 李 潔 潘愛芹
上一篇:漣水縣高溝鎮(zhèn)墩南村青殼大閘蟹,致富“硬通貨”
最新信息: